聚焦:晨讀 | 報春的食物

2023-04-08 07:02:17 來源:新民晚報


(資料圖片)

春天每年都會來,報春的食物越來越豐富。

小時候,春天是從曬制菜蕻干開始的。那幾個星期,廚房里隔三差五地堆滿了外婆嘴里的“菜芥”,大人們圍著這些菜而忙碌的景象像極了過年。阿姨負責把蔫了或者發黃的菜皮剝掉,留下最好的中間部分,清洗干凈。端午節煮粽子的大鍋登場,將一大鍋水煮開,父親負責燙菜,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父親用一根特長的筷子,燙到他覺得可以的時候,撈起,過冷水,過完水之后,在籮筐上攤開,滴干水分。母親負責在樓道通風的地方掛干凈的細白紗繩,菜芥冷卻之后晾到繩子上。那些天,每天放學回家,樓道里輕飄的菜芥就像在預告春天來了。好多年里,一直沒弄清楚外婆嘴里的“菜芥”是什么菜。討教了在寧波陶公山老家生活的堂哥方才知曉,老家人是用清明前后的青菜來制作菜蕻干的,如今,家家戶戶依舊保留著每年春天做菜蕻干的習慣。

父母制作的菜蕻干是為了寄到香港去讓外公外婆解鄉愁的。天氣晴爽的話,一個星期左右,第一批菜蕻干就做成了。風干的青菜,依舊是綠色的,母親會把這些脆脆的一不小心就會折碎的菜蕻干保存到大的餅干桶里。這樣的“工程”循環往復,通常要持續三兩周才能完成父母心中的定量。菜蕻干剪碎了之后,加入醬油、麻油,用滾燙的開水一沖,撒上蔥花,清香可口的菜蕻干湯就做成了。同廣式的煲湯比起來,菜蕻干沖的湯就像一個貧家女站在公主面前那么寒酸微小。但是,這碗平凡無奇的湯,一定讓回不了家鄉的外公感受到了某種滿足和踏實。沒有保鮮袋沒有食品紙的年代,去郵局郵寄菜蕻干之前,母親會用新的大手絹包裹這些菜干,裝進紙盒,還要手縫一只布包裹。我和妹妹開始就幫著磨墨潤筆,布袋上用毛筆寫上外公的地址:香港九龍堪富利士道三號4樓。多年之后我曾經在尖沙咀找到過這條小小的堪富利士道,三號4樓早已不復存在,兩地自由來往之后,母親也不再需要制作菜蕻干了。

春天每年都會來,報春的食物越來越豐富,豐富到我們有點嫌棄這些尋常的美好。朋友們開始去阿姆斯特丹看郁金香,去普羅旺斯看薰衣草,去京都賞櫻花,大有把全世界的春天攬入懷中的豪邁。

直到,疫情阻隔了自由。飛機斷航的那個春天,每天傍晚時分,我會去住處附近的湖邊散步。一樹一樹的花,一陣一陣的笑聲,藍天白云之下清澈的湖水,鴨子或者鵝在水中悠游。金發碧眼的孩子或成人們在垂釣跑步閱讀,所有的快樂與那個想回家而不得的人毫無關系。一個沒有蠶豆、香椿、薺菜、春筍,沒有桃花、玉蘭、杏花、垂柳的春天,與我無關。身邊的姹紫嫣紅仿佛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如同一場不帶感情的交往,再隆重華美也不過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相遇。

還好,今年的春天又來了。初春的景區里,人們都像是在與春天進行著一個劫后余生的擁抱,喜悅里有點感傷,快樂里多了幾分別樣的滋味。(忻之湄)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業界
更多
手機
更多
測評
軟件
數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