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熱衷“同輩比較”,所為何來?

2023-04-13 10:31:14 來源:正觀新聞


(資料圖)

求職,考驗能力也考驗心態。很多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都感受到不小的心理壓力。如何開展求職心理輔導,為求職者心理減負?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求職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同輩比較,擔心落后于他人”是受訪求職者求職心理壓力的首要來源。67.9%的受訪求職者期盼求職心理輔導,如何認識自我(55.9%)是受訪求職者最期待的內容。

同輩比較,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互相攀比。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確定適合自己的擇業目標,不能盲目從眾,迷失自我。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學畢業生喜歡進行同輩比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國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長期以來,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在高考填志愿時,就存在別人怎么選大學、專業,自己也跟著這么選大學和專業的問題。在擇業時,也進行同輩比較,不過是延續一直以來的做法。同輩比較的直接結果是,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期望普遍偏高,同時都集中選擇一些熱門行業、崗位,造成就業的冷熱不均與結構性就業難。

學生也缺乏認知自我,特別是能夠客觀評價自己的個性、優勢。從小到大,很多學生是在被管理、被規劃的環境中成長,中小學階段上校外興趣班,也是由父母做主。由于個體沒有鮮明的個性、特長,而自己又缺乏對自我的認識能力,因此也就隨大流。

評價體系和成才選擇的單一,進一步加劇同輩比較,或者說,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選擇,經常會出現“扎堆”的現象,如大家都報考公務員,都考研,都參加教師資格考試,與之對應,就出現考公熱、考研熱、教資考試熱。如研究生考試,2023年報名人數達到477萬,錄取比例只有20%左右,不少不適合考研的學生也報名考研,原因是同學們都考研,自己不考研顯得另類,不求上進,于是被裹挾進考研中。

要減少同輩比較,多一些自我認知,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意義就是對學生進行認識自我、識別環境,根據外部環境和自己的個性、能力,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并努力達成目標的教育。我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要求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但是,對學生進行系統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學校并不多。新高考改革推進后,教育部要求所有高中學校都要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科組合,但由于高考錄取還是看考試總分,加之不少學生也說不出自己的學科興趣,還是存在功利選科的現象。

給大學畢業生創造多元成才機會,也是讓他們走出同輩比較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說,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還存在單一、集中的問題,集中地域、集中行業、集中崗位,要給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就需要從集中走向分散,從單一走向多元。在擁有多元選擇機會的環境中,就是還有同輩比較,也不會那么明顯。

(原題為《大學畢業生熱衷“同輩比較”,所為何來?》 作者 熊丙奇 來源 北京青年報)

統籌:王航 編輯:陳若松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業界
更多
手機
更多
測評
軟件
數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