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穩就業促增收_世界即時

2023-06-20 13:42:54 來源:金臺資訊

傳統手工技藝走向市場、特色產業助力增收、就業扶貧車間解決就業……近年來,織金縣創新發展模式,從增加就業崗位、強化技能培訓等方面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以指尖非遺引導、特色產業發力、幫扶車間帶動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新路子,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指間芭蕾”繪就幸福生活

走進位于官寨鄉小妥倮村的織金縣蔡群蠟染刺繡有限公司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的培訓教室里,幾十名繡娘在公司負責人蔡群的指導下,時而循著針線穿梭游走,時而手握蠟刀精密巧繪,時而欣賞學習交流借鑒,在寸絲半縷和一針一線中領略“指尖芭蕾”織錦繡的美學藝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織金縣蠟染刺繡是該縣苗族同胞世代傳承的一項手工技藝,被譽為“指尖上的芭蕾”。2021年6月,織金苗族蠟染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名錄。

“在政府的引導幫助下,我們通過與唯品會、依文集團簽訂蠟染刺繡訂單等方式,助推苗族產品走向市場。”蔡群介紹說,2022年她們與唯品會共簽訂500萬元的訂單,目前已落實250萬元,剩余250萬元正在落實中。

為了讓傳統技藝走向市場,近年來,織金縣通過實施“錦繡計劃”和發展婦女手工產業,共培訓繡娘5000余人次,不斷推動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

在織金縣茶店鄉海馬村繡娘蠟染刺繡專業合作社,幾張桌子在屋子中間一字排開,10余名繡娘正分列桌子兩旁伏案而坐,用手中的蠟刀在身前的布匹上繪制著紋路細如毛發的圖騰紋樣。

“以前在浙江從事服裝生產工作,現在在家門口就業,還可以照顧家庭,一舉幾得。”繡娘鄒媛說,她們中的多數繡娘都在自己家里制作,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目前,織金縣從事蠟染刺繡手工婦女3000余人,全縣有苗族刺繡和民族服裝服飾特色手工企業5家、合作社26家、家庭作坊56個,全縣苗族蠟染刺繡年產值達600萬元。

皂角產業實現穩定增收

走進位于貓場鎮的貴州美滋堂食品銷售有限公司,20多名工人正在熟練地對皂角精進行加工。在這里,每天有不少于1.5噸的皂角籽需要加工。

貓場鎮是皂角精加工貿易集散地,有著“皂角精之鄉”之稱,目前該鎮已注冊從事皂角種植加工的市場經營主體達1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5家,全鎮皂角產業年產值4億元。

穿梭于貓場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群眾身前圍著帶有兩個大兜的圍裙,一個兜裝著皂角米,另一個兜則裝著剝好的皂角精。

“皂角精加工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織金縣皂角產業商會會長、貴州美滋堂食品銷售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偉介紹說,從皂角籽中剝出完整的皂角精是一項精細活,現在還沒機器可代替,只能用手剝。

貓場鎮龍潭村水井坡組農戶龍艷常年在家務農,順便帶孩子上學,一有空閑她就會剝皂角精補貼家用。“利用空閑時間每個星期能剝10多斤皂角精,收入100元至200元不等。”

織金縣平遠新城是該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里集中安置著4800余戶2.2萬余名搬遷群眾,黔織明光皂角米加工基地的成立,能夠解決300余人的務工問題。

“我們今年60多歲了,剝皂角米每個月有1500多元。”搬遷群眾王青芬和雷明英一邊剝皂角籽一邊說,加工皂角籽不僅能增加收入,同時還能帶孫子上學,賺錢顧家兩不誤。

近年來,織金縣按照“一縣一業”產業發展思路,集中優勢發展皂角產業。目前,該縣充分利用“織金皂角”被列為全省十大山地生態特色農產品以及皂角精獲國家地理標識產品的有利契機,引進浙江三多公司、沁心源公司,成立皂福萬家公司,分別牽頭實施皂角種植,目前全縣皂角種植達52萬畝。截至目前,該縣皂角精每年的加工費達4800萬余元,受益農戶6000余人。

幫扶車間托起就業夢想

清達制衣廠、錫箔紙生產車間、秀秀織襪廠……來到織金縣惠民街道,隨處可見的各式“就業幫扶車間”成為一道別樣風景。

“噠噠噠……”走進投資1000余萬元、擁有廠房3000余平方米、流水線6條、10組生產設備的清達制衣廠,循著此起彼伏的機器聲就能看到近百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剪裁、縫制、壓邊,一派繁忙之景映入眼簾。

“我是之前從鄉鎮上搬遷過來的,在制衣廠上班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務工人員李紅娥說,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成為“上班族”,不用來回奔波,社區齊全的設施、周到的服務讓她們幸福感滿滿。

張平娟是清達制衣廠的一名縫紉工,“從我家到車間走路10分鐘就到了。”張平娟說,以前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又無人照看老人、孩子,自從參加了政府舉辦的培訓班后,掌握了縫紉技術的她如今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干,每月工資4000元左右。

“不管是清達制衣廠,還是秀秀織襪廠、錫箔紙生產車間,我們的就業幫扶車間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易學好操作、勞動強度小,這些加工項目能夠讓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助力群眾實現穩定增收。”織金縣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陳靖說。

車間建在家門口,打工不用往外走。據介紹,目前織金縣人社部門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有30個,涵蓋加工、手工、養殖、刺繡等行業,每年解決群眾就業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就業幫扶車間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走上工作崗位。(織金縣人民政府網)

標簽:

上一篇:天天頭條:北京市中考6月24日開考
下一篇:最后一頁
業界
更多
手機
更多
測評
軟件
數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