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一路有你,黃山上的肩運員

2023-08-05 02:19:19 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在黃山,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常年一條扁擔,兩根繩子,肩上挑著上百斤物資,踏著數(shù)千級的臺階,用辛勤的勞動為游客帶去保障。挑物資上山、帶垃圾下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走在黃山之巔,成為黃山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就是黃山上的肩運員。


【資料圖】

肩運員,就是我們常說的挑山工,是山岳型景區(qū)存在的一個特殊工種。在安徽黃山風景區(qū),這里山勢險要,地形復雜,游客每天在山上所需要的各類物資,都只能通過人力從山下運輸上來,而這一過程就需要肩運員來完成。據(jù)了解,黃山風景區(qū)挑山工隊伍有140人左右,一個挑山工每個擔子的重量近150斤,一年要挑300多擔貨物上山,平均每天走十六里的山路,邁上3萬多級臺階,一年爬山的路程就超過3000公里,他們以最儉樸、最辛苦的方式揭示著勞動的價值。

黃山上一瓶水、一份菜、一套干凈床品……都來之不易,我們努力做到光盤行動、避免浪費、自帶垃圾下山,偶遇他們時主動讓一讓,這些都是對他們最好的理解與支持。

在黃山之巔,一粒米、一棵菜、一瓶水、一塊糖...都離不開那一條光溜溜的扁擔;在白云之上,一條毛巾,一床棉被、一籃水果、一頓佳肴...都離不開那一群辛勤的挑山工。(陳靖 攝)

辛勤工作的身后,是黃山如畫的美景,他們熟知每一條山路的曲折和坡度,踏出每一步的力度和步伐都確保著載物的安全和穩(wěn)定,無論是急坡還是陡坎,他們總能跨過,并將沉甸甸的負荷運送到目的地。(王輝 攝)

“吼嘿……吼嘿……”扁擔在肩、兄弟在旁,在微涼的秋意中,齊心協(xié)力的百人肩運隊伍成為了斑斕秋色之中的別樣人文風景線。(蔡季安 攝)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肩扛扁擔挑的路途雖然負重,雖然漫長,也不妨礙著他們前行的步伐,為景區(qū)發(fā)展源源不斷地提供運輸保障。(蔡季安 攝)

干凈整潔的酒店環(huán)境不見臟污的布草,奔走于山巔各個酒店的挑山工,用實際行動服務著游客,臉上隱現(xiàn)著淡淡的笑容,則是對游人稱贊的靦腆回應。(王輝 攝)

逆行在人群,肩挑滿滿物資,迎著陽光趕赴下一站目的地,路上的休憩引來游客關注,大家紛紛投來敬佩的目光,他們用辛勤的勞動最直觀的展示黃山上糧食的來之不易。(謝婷婷 攝)

邁著整齊步伐,喊著響亮的口號,他們四人一組,運輸山上所需的建筑材料,不知不覺間,汗水已浸濕衣裳,黃山的游步道上滿是他們的腳印。(余志鵬 攝)

在云端,在懸崖峭壁邊上,在奇松怪石之旁,挑山工是黃山行走的脊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而有力,沉穩(wěn)而堅毅,勇敢向上,無比堅強。(劉璟珺 攝)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勇敢無畏的黃山挑山工,總是身肩重擔在山林中穿梭,他們是黃山的“老熟人”,熟記于心每一條游玩線路,卻又是黃山的“陌生人”,無暇留念欣賞路旁的風景。(侯瑞冬 攝)

寂靜的山道上,他肩上擔著滿滿一擔的貨物,走在皚皚白雪覆蓋的石階上,踏著雪地一步步向上攀登。他不僅是在挑起生活的重擔,更是在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嚴寒。他的存在,讓這座山更加有生命力。(張加陛 攝)

“黃山歡迎您”——22年入冬后初雪下的黃山,皚皚白雪輕伏枝頭好像歡迎八方游客的精靈。身穿藏藍色制服印有“黃山歡迎您”字樣的挑山工也用自己方式默默地歡迎著四海賓客。(蔡季安 攝)

來源:黃山風景區(qū)融媒體中心

標簽:

上一篇:ps注冊序列號是什么(ps注冊序列號)
下一篇:最后一頁
業(yè)界
更多
手機
更多
測評
軟件
數(sh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