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書”式生活里的詩和遠方

2023-04-24 20:59:16 來源:不止于聲

兒時,媽媽讀的睡前故事是美夢開始的聲音;

青春期,課桌里的小說是繁忙學習中的抽離;

大學時,自習室里的專業著作是我們未來的基石;


【資料圖】

工作后,地鐵上手機里的暢銷書是我們生活的慰藉;

頭發斑白時,一本曾經閱讀過的書,是歲月的回憶。

讀書,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是人們最常見的休閑和學習方式。

但隨著人們娛樂方式不斷豐富,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斷便捷,尤其是當ChatGPT引發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狂熱之后,很多人會忽視閱讀,甚至開始質疑學習的作用。那在我們的年代,讀書對于我們還有什么意義呢?

閱讀之于自我

閱讀不僅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種學習和思考的方式。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不斷地拓展視野和知識面,接觸到各種思想、觀點和見解,了解不同領域和文化的發展和演變。而這些知識和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生活中的問題,提高我們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

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我們可以感受跨越時間的愛戀。歌德的“志向和熱愛是偉大行為的雙翼。”我們明白了什么是人生持久的動力!羅曼.羅蘭的“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我們開始思考生活所需要的勇氣。

這些體悟和感受是其他方式所替代不了的。比如網上經常提到的段子,看到秀麗風景時,想要脫口而出一句感嘆的詩句,卻發現腦袋一片空白,只能說“這景不錯!”有人肯定會說,我會上網查啊!但即便網絡與人工智能再方便,你也不可能在約會聊天時隨時靠手機輔助查找笑料,還指望給對方留一下個“博學”的印象吧! 從自我內心的角度而言,在面對人生中的艱難時,內心重建都需要從外部緩緩地注入力量!而這點,閱讀似乎是最適合的!我有位朋友在換了份工作,突然感覺身邊的同事很難相處!被針對、甩鍋、詆毀讓她疲于應對,甚至一度到了抑郁的邊緣。在無數個不眠之夜中,她遇到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書中提到不要妄加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隨意干涉自己的課題;不必拼命尋求認可,因為總有人會不喜歡你;聚焦此刻,不必一心只想著終點……這些文字在她一次一次的閱讀中,治愈了她受傷的靈魂。后來她逐漸走出了這個情緒,不是同事變得可愛了,而是她變換了思考的方式,更具備了隨時離開的勇氣,也因此不在懼怕工作中的一切。她說這種轉變當然不可能全部由閱讀帶來,書中也找不到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但閱讀就如一涓細流,給處在負面情緒中的她帶來了力量。 書籍和經濟的關系

書籍和社會經濟的關系無疑是相互促進的。 一方面,優秀的書籍和文化作品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例如,一本描寫互聯網創業的書籍,可以激發年輕人創業的熱情,推動創新和就業。同時,出版業也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在書籍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崗位和環節,為社會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和財富。

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促進書籍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比如我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對文化生活和知識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書籍及其背后的文化產業在市場上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暢銷書引發的影視劇改編,周邊IP產業,粉絲經濟等,不僅為社會增長了財富,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舉一個大家都了解的例子——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其衍生出了系列電影,環球影城哈利波特專區,以及哈迷們爭相購買的巫師服和魔杖等周邊,這無疑是一個完成的產業鏈。當我在環球影城拿著魔杖對著互動裝置一遍遍揮動時,我也許沒意識到,這些行為演變成了書籍為社會提供了精神和物質雙向財富的重要一環。

閱讀背后的社會印記

書籍的出現使得人類的思想找到了一個傳承的方式。 同時人們閱讀行為的背后,也反映了其所處社會的需求。換言之,閱讀行為也是我們社會的一面鏡子,比如暢銷書反映了人們在一定時間內的價值取向。如果我們對比京東和亞馬遜近五年的年度暢銷圖書榜單前十名,你一定會感受不同文化背后的社會關注、需求傾向和社會文化的差異。

在京東和亞馬遜的年度暢銷書中,小說都占據了半壁江山。在一些政治大年時,與政治相關的文學或者傳記也都是書單的前幾名。可見東西文化對于政治和休閑的關注顯然是有共性的。

但細分不同書籍類型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東西文化的差別。在亞馬遜的榜單中,兒童讀物占比明顯高于京東榜單中的兒童讀物。而在京東榜單上,類似漢語辭典、英漢詞典等工具書,每年都有上榜(并且都在前幾名)。反觀亞馬遜的榜單,卻幾乎沒有工具書的身影。京東榜單還反映出我國的一個特色,就是諸如考研政治,新概念英語等書也常有上榜。亞馬遜榜單上則完全沒有這類書目。由此可見我國有很大部分人群對于學習有著巨大的需求。

兩家網站的榜單還有一個區別,在亞馬遜的近五年年度暢銷書榜單中,大部分的書都只上榜一次。前十名的書籍上榜兩次的有7本,僅有一本書上榜三次。而在京東暢銷書中,很多書都是年年上榜,即便有上榜的“新”書,也都是受歡迎多年的知名著作。

(京東2022圖書總榜)

(亞馬遜2022年暢銷書榜單)

小小的圖書銷售榜單,反映出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形態。有共性,更有區別!不同文化的共同關注,那是人類情感需求的共性!不同文化對于不同圖書的各自需求,是不同國家和社會人民對于生活完全不同的訴求。閱讀,無疑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縮影,反應的是人類文明的一個走向。

誠然,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在,閱讀已然超越了紙質書籍的局限,就如此刻在手機上瀏覽這段文字的您,也是閱讀的一種行為。聽音頻的書籍播講,看視頻中博主的書籍分享,亦或者在地鐵上拿出電子書進行閱讀,書籍在變換著形態,閱讀也在拓展著方式。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幻,思辨的內核仍舊不變。它仍然是我們深度探索自我,汲取啟迪與力量的路徑。

當然,閱讀即便對于個人和社會有萬般作用,也并不是一種萬能的方式。我們需要理性地選擇閱讀材料,區分信息的真偽和價值,避免盲目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與此同時,應將所得的閱讀經驗與自己的實踐相結合,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如同詩人陸游所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將所學所讀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和行動,方能在人生的征途中留下更加深刻而珍貴的足跡。

因此,讓我們在閱讀的路上保持探索的熱情和求知的精神,讓閱讀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科技如何發展,無論歲月如何流逝,作為人類,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還有書籍,還可以閱讀!

作者:韓子軒

標簽:

上一篇:截至3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801家
下一篇:最后一頁
業界
更多
手機
更多
測評
軟件
數碼